伴随着寒潮来袭,北京气温急剧下降,最低气温将降至﹣13℃。今天,记者医院了解到,因天气寒冷,各医院急诊患者数量有所增加,其中不少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与此同时,往年冬季高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数量却显得比较平稳。
入院卒中患者往往病情较重
昨天,医院脑卒中绿色通道接诊近十名卒中患者,其中一位老年患者突然发生一侧肢体无力,医院。
“当时距离病人发病大约过了2个多小时,我们立刻对他进行了溶栓治疗。”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马青峰介绍,随着气温降低,最近医院急诊科每天接诊的卒中患者约有几十例,数量有所增加。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且病情往往比较重,不少人都出现了偏瘫、失语、脑梗和脑出血等症状。
“发生冷暖交替的天气变化时,往往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马青峰表示,天气骤冷骤热会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压升高,从而造成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对于一些患有脑血管狭窄等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冷暖交替会刺激血管收缩,有时会间接影响血管供血,并加重患者的缺血负担,导致脑梗死。
另外,天气变化时,患有感冒、发烧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老年人也会增多,这种情况也会促使患者发生缺血。因为老年人发热、出汗时,会出现脱水等情况,有可能会诱发脑梗,造成继发性脑血管病。
他提醒公众,现在患者往往有两个极端,遇到寒冷天气时,不少病人不愿意出门,尽管已经出现了轻度症状却没有及时就医,往往延误了治疗;还有一些老年人,在寒冷天气还非要坚持出门锻炼,这就容易刺激血压,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这是因为老年人身体代偿能力差,往往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对冷暖刺激进行很好的自身调节。他建议公众尤其是老年人,在冬季寒潮天气时,一定要注意保暖,适当减少室外活动,平时可以在白天太阳出来后、气温有所回升时,再出门锻炼。
心血管疾病就诊“高龄化”
医院急危重症中心抢救室负责人覃秀川介绍,近期,医院日急诊量相对稳定,保持在人左右,主要以心血管病为主。“急诊接诊患者出现了‘高龄化’趋势,高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近期,每天都有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因突发心血管疾病被送到急诊抢救。
前天,就有一位突发心梗的88岁老人被送到医院急救。由于本身存在着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慢性不全等基础病,老人突发心梗后情况比较危急,下肢严重水肿,肺部啰音明显。入院后,又发作了心衰,目前还在抢救之中。
“寒冷会刺激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高龄老人突发相关疾病,后果尤其严重。”覃秀川提醒,寒潮来袭,老年人要降低出门频率,减少户外活动量,注意保暖。对于居家老人来说,室外温度对身体变化影响不大,重要的是掌握好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对于存在慢病、基础病的老人,要加强对血压和心率的自我监管,“定时测量血压和心率,一旦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就要考虑是否需要就医或及时调整药物。”主动干预比被动就医更有效、重要。
医院专家介绍,降温之所以跟心血管发病有着密切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寒冷会刺激机体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致使心绞痛和心梗的发生。研究表明,气温降低10摄氏度,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7%。因此,应当及时根据气温变化增加衣物,冬季外出做好保暖很重要。
口罩“护体”呼吸科就医秩序平稳
寒潮来袭,影响最大的就是呼吸道,特别是“一老一小”,呼吸道本来就很脆弱,稍微一降温,反应就会比较强烈。首儿所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朱春梅就刚接诊完一个小朋友,孩子在家里衣服穿的少,一不小心就着凉了。朱春梅提醒,现在本来就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孩子出门要注意保暖,比如说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围巾、口罩,特别是在大风的时候更要注意,尽量减少外出。另外要注意多喝水,饮食清淡,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患儿家长王女士的孩子最近这两天也不太舒服,一般都是晚上体温比较高,但一到白天又好了很多,她向朱春梅医生提出困惑:下次像这种情况,可不可以给孩子自行用药?对此,朱春梅解释,一般来说,如果孩子精神状态比较好,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吃饭不受影响,可以先服用一些清热解*的感冒药,在家观察两三天。如果发烧还是不退,或者咳嗽严重,精神不好,出现呕吐等情况,医院。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院就医秩序井然,并未出现预期“排大队”的情况。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鸿表示,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需要,目前,医院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患者可通过、京医通、医院公号或app预约挂号,医院看不上病。
“为满足患者分时预约就诊需求,医院购置了一百多台自助机,分布在各个诊区,取号、缴费、打印等操作都能自助完成。”
专家表示,除生活习惯的调整外,呼吸道疾病最重要的防范提醒就是保持社交距离。疫情期间,“口罩”成为标配,对预防呼吸道疾病防范病*感染有非常好的效果。特别提醒,如果家里其他人有生病的情况,尽量隔离开,戴好口罩。同时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减少人员聚集,就能够极大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原标题:北京天气骤冷急诊增加,医院一天接诊近十名卒中患者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刘欢孙乐琪杨绪*方非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