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终于浮出水面……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不明、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ILD),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而在今天我们讲解的病例中,“这个患者是IPF还是癌”的问题像一个紧箍咒一般贯穿始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汪铮教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分享。
-1-
咳嗽1年气喘半年,考虑是癌?
完整病例回顾
▎先来看患者的病史:患者男,64岁,年8月19日入院。主诉:间断咳嗽、咳痰1年余,气喘半年。现病史:1年余前出现咳嗽,咯白粘痰约10-20mL/日,胸片示肺部炎症,口服红霉素后症状好转。半年前出现气喘,活动后加重。整个病程中没有出现发热、胸痛、咯血等症状。既往史:巨幼细胞性贫血6年,2年前因左肾重度积水行左肾切除术。个人史:吸烟史3年,20支/天,戒烟38年。无其他不良嗜好,无饲养宠物,接触粉尘/石棉史。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
▎再来看看查体:无皮疹、白斑或白化,无皮肤及皮下结节;双下肺Velcro啰音,左下肺为主;P2=A2,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和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杵状指,双下肢无浮肿。▎接下来是实验室检查:
常规化验: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血沉、血生化、凝血功能、尿常规、便常规提示正常;
动脉血气分析(FiO%):在呼吸正常空气的情况下,氧分压(PaO2)78mmHg(偏低)、PaCOmmHg、PH7.41;
病原学:痰涂片、痰培养:阴性。G试验、GM试验:正常。呼吸道病*、支原体、衣原体、*团菌IgM抗体检测反映阴性。咽拭子流感病*抗原检测反映阴性;
肿瘤标志物:血CEA+NSE+CYFRA21-1+Scc-Af:阴性;
免疫:血IgE、免疫球蛋白分类、IgG4、FENO、血嗜酸性粒细胞:正常
自身抗体:ANA+ENA,肌炎抗体,抗CCP抗体、RF分型:均阴性。
肺功能报告提示,患者肺通气功能基本正常,小气道功能降低;肺总弥散量轻度减低,单位弥散量正常。FVC(肺活量)2.99L、FVC%pred(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81.5%、FEV1/FVC(吸气一秒率)78.06%、DLco%pred(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73.9%。来看入院后的胸部CT,可以看到,主要是在双肺靠近胸膜下的地方可见细小实变、有网格影、牵拉性支扩,部分地方可以看到结节;在胸膜下可见疑似蜂窝影、同时伴有实变;从纵膈腔可以看到部分小淋巴结,另有左侧胸腔积液。
图1:CT
看到这是不是前面的查体检查记不太清了?那就一起来回顾一下患者的疾病特点:表1:患者疾病特点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诊断:弥漫性肺病待查、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慢性过敏性肺炎(CHP)、癌性淋巴管炎?那么高分辨率CT(HRCT)上可能UIP/不确定UIP的,究竟是否需要做病理检查来确诊IPF呢?先来一起找找研究——图3从图3左边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在加入年龄60岁的患者的参数后,HRCT上显示UIP型和可能UIP型的均有超过90%符合UIP病理。而在图右边这个共纳入了12项研究的荟萃分析中可以看到,对于可能/不确定UIP的患者,使用HRCT诊断IPF的概率为94%(87%-99%);对于不确定UIP的患者,诊断IPF的概率为88%(79%-95%)。看完了研究,再看看指南怎么说——先看中国,年国际IPF诊断指南中推荐对于可能/不确定UIP的患者,可先多学科会诊(MDD),必要时考虑外科肺活检。而德国IPF诊断指南中则建议先进行多学科会诊,考虑使用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TBCB)以及肺部灌洗(BAL)检查。不过,在最新的年波兰IPF诊治共识意见中则是这样说的:HRCT上若为可能UIP型,应结合其他临床特征(如男性、60岁、吸烟或既往吸烟),且在排除类似疾病后,经过多学科讨论可诊断为IPF的,就无需通过肺活检诊断。那么今天分享的这个病例中,在经过多学科会诊后医生们还是决定为患者做病理检查。问题来了!这位患者下一步该怎么做?最后在和患者家属沟通多次后,患者及其家属认为活检的气胸和出血风险较大,选择了TBLB+BAL。▎来看看支气管镜检查的结果:
图4
整体而言,患者支气管相对较为干净,在左下叶后基底段处行TBLB,术中出血30mL,组织学检查初步提示支气管黏膜慢性炎,有纤维增生,肌纤维中可见少许核偏位细胞。
灌洗液镜检可见大量泡沫状吞噬细胞,少量纤维上皮细胞及炎性细胞,也未见异型肿瘤细胞。病原学结果均为阴性。
在经过免疫组化染色后,病理结果显示,送检组织镜下示气管黏膜组织及肺组织、肺组织灶性纤维增生,其内见异型增生肺泡上皮,免疫组化后有效成分减少,医院及全省多次病例会诊后,讨论初步考虑为肺腺癌。
图5
而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分类来看,这个患者除中性粒细胞46%(正常值50%-70%)偏低外,其余指标包括T细胞亚群等均正常。新的问题来了,这个患者到底有没有肿瘤呢?
-2-
全省会诊考虑是癌?别急下定论
在讨论之前,先让我们修正一下最初的初步诊断:汪铮教授抛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个患者的弥漫性肺病究竟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
如果考虑IPF,则无法解释其TBLB的结果;
但如果考虑肺腺癌,他的病变较弥漫,同时也无结节、肿块的病灶,血肿标志物也不高,纵膈淋巴结肿大不明显、且BALF细胞学呈阴性;
此外,患者的右肺和上肺病变无法解释。
至此,汪铮教授认为,这是一个二元论的问题!具体的诊治意见包括:
再取活检(首先考虑VATS,后考虑风险较大的TBCB);
PET-CT;
CT复诊;
按纤维化间质性肺病(PF-ILD)进行治疗。
考虑到患者有肺腺癌可能性,选用了有抗肿瘤作用的尼达尼布mgbid进行治疗,40天后因患者出现腹泻症状,坚持改用吡非尼酮mgtid,同时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NAC)0.6bid。来看看治疗结果,第一次复查在治疗2个半月后,从第一/二次入院CT对比中可见,胸膜下实变减少,网格影有所增多,下肺蜂窝状更加明显。从纵膈窗的CT对比中可以看到,患者的胸腔积液有所吸收。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