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卓医李展旭
二教:临五王思羽
卓医李滨滨
链接:
缺氧——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障碍,以致机体的机能、代谢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一、常用的血氧指标
1.血氧分压(PO2)
2.血氧容量(CO2max)
3.血氧含量(CO2)
4.血氧饱和度(CO2/CO2max)
5.氧分压差
6.P50
1.血氧分压(PO2)
◆概念:是指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正常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mmHg
静脉血氧分压(PvO2)——40mmHg
氧分压差——驱使氧弥散的动力。
◆意义:
PaO2——其高低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和肺的通气与弥散功能。
PvO2——其变化反映组织、细胞对氧的摄取和利用状态。
2.血氧容量(CO2max)
◆概念:是指ml血液中的Hb被氧充分饱和时,最大携氧量(ml)。
◆正常值:20ml/dl
■1gHb充分氧合时可结合1.34ml氧
■正常成人Hb为15g/dl
↓
则:血氧容量为20ml/dl。
◆影响因素:Hb的含量与质量。
3.血氧含量(CO2)
◆影响因素:
血氧含量——取决于血氧分压(O2)和血氧容量(Hb量)。
动-静脉氧含量差(Da-vO2=CaO2-CvO2)——反映组织的摄氧能力,正常时约为5ml/dl。
4.血氧饱和度(SO2)
◆概念:是指血液中氧合Hb占总Hb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比值。
◆正常值: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为:95%~98%
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为:70%~75%
◆影响因素:SO2主要取决于PO2——二者之间的关系曲线呈“S”形,称为氧合Hb解离曲线,简称氧离曲线。
P50:
◆概念:是指Hb氧饱和度为50%时的血氧分压。
◆正常值:26~27mmHg
◆意义:P50反映Hb与氧的亲和力。
P50增大——即:曲线右移
意义:
Hb与氧的亲和力降低
↓
氧释放量增加(缺氧时的代偿调节)
可促使氧离曲线右移动的因素:
■血液PH下降(酸中*)
■温度升高
■CO2分压升高
■红细胞内2,3-DPG↑
二、缺氧的类型
包括:
低张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混合性缺氧
(一)低张性缺氧(乏氧性缺氧、呼吸性缺氧)
1.原因
2.血氧指标变化
·血氧分压(PaO2)——降低
·氧含量(CaO2)——降低
·氧饱和度(SaO2)——降低
·血氧容量(CO2max)——正常或增高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Da-vO2=CaO2-CvO2)——正常或降低
3.发绀
■正常情况:脱氧Hb(HHb)——浓度约为2.6g/dl。
↓
■低张性缺氧时:脱氧Hb(HHb)——浓度增高。
↓
■当脱氧Hb(HHb)≥5g/dl时: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
在Hb正常的人——发绀与缺氧同时存在,可根据发绀的程度大致估计缺氧的程度。
当Hb不正常的人——发绀与缺氧常不一致。
例如:
重度贫血患者,Hb可降至5g/dl以下,出现严重缺氧,但不会出现发绀。
红细胞增多者,血中脱氧Hb超过5g/dl,出现发绀,但可无缺氧症状。
(二)血液性缺氧
1.原因
①Hb数量
②Hb质的变化
③Hb与O2亲和力增强——使氧离曲线左移,氧不易释放,引起组织缺氧
……CO中*
Hb——运氧能力下降;
Hb——释氧能力下降(Hb与氧的亲和力增加,氧离曲线左移)
……亚硝酸盐中*(肠源性紫绀)
Hb——运氧能力下降;
Hb——释氧能力下降(Hb与氧的亲和力增加,氧离曲线左移)
■肠源性紫绀: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c高铁Hb(Fe3+)
■高铁Hb≥10%——就可出现缺氧表现。
■高铁Hb≥30%~50%——则发生严重缺氧,全身青紫、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2.血氧指标变化
●血氧分压(PaO2)——正常
●氧饱和度(SaO2)——正常
●氧含量(CaO2)——降低
●血氧容量(CO2max)——降低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Da-vO2=CaO2-CvO2)——降低
3.皮肤颜色改变
·贫血患者——苍白;
·CO中*者——樱桃红色;
·高铁Hb血症者(肠源性发绀)——咖啡色
(三)循环性缺氧(低动力性缺氧)
1.原因——血流缓慢、阻断
■全身性——休克、心衰;
■局部性——缺血、淤血、栓塞
2.血氧指标变化
·血氧分压(PaO2)——正常
·氧饱和度(SaO2)——正常
·氧含量(CaO2)——正常
·血氧容量(CO2max)——正常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Da-vO2=CaO2-CvO2)——增大
当全身性循环障碍累及肺,则可合并呼吸性缺氧,此时PaO2、CaO2、SaO2
——亦可降低
3.皮肤颜色变化
局部缺血性缺氧时(动脉不通)——苍白;
局部淤血性缺氧时(静脉不通)——暗红色;
全身性缺氧(如:心衰)——由于细胞从血液中摄取的氧量较多,毛细血管中脱氧Hb含量增加——易出现发绀。
(四)组织性缺氧
1.原因——指在组织供氧正常情况下,因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①线粒体损伤:如放射性损伤、细菌*素等
②呼吸酶合成减少:某些维生素缺乏——VB1、VB2、PP
③中*:如氰化物中*等
2.血氧指标变化
·血氧分压(PaO2)——正常
·氧饱和度(SaO2)——正常
·氧含量(CaO2)——正常
·血氧容量(CO2max)——正常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Da-vO2=CaO2-CvO2)——减小
CaO2-组织耗氧量=CvO2
3.皮肤颜色变化
细胞用氧障碍,毛细血管中氧合Hb升高——患者皮肤可呈红色或玫瑰红色。
〖四种类型缺氧时血氧变化特点〗
缺氧类型
动脉血氧分压(PaO2)
动脉血氧含量(CaO2)
动脉血氧容量(CaO2max)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Da-vO2)
低张性缺氧
↓
↓
N或↑
↓
N或↓
血液性血氧
N
↓
↓或N
N
↓
循环性缺氧
N
N
N
N
↑
组织性血氧
N
N
N
N
↓
注:↓降低;↑升高;N不变
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包括:
(一)呼吸系统
(二)循环系统
(三)血液系统
代偿反应/损伤反应
(一)呼吸系统
1.代偿性反应: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加大
2.损伤性反应:
①高原性肺水肿
②中枢性呼吸衰竭
①高原性肺水肿
1.定义:是指从平原快速进入m以上高原时,因低压缺氧而发生的一种高原特发性疾病。
2.临床表现:呼吸困难、严重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白色泡沫痰、肺部有湿啰音等。
3.发病高峰:在进入高原后48-72小时,多于夜间发病,起病急,进展快,救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4.病理机制:“急性肺水肿”
①肺血管收缩,肺动脉压增高——液体渗出;
②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液体渗出;
③交感↑,外周血管收缩,肺血流量增多——液体渗出、外漏。
④肺水清除障碍。
②中枢性呼吸衰竭
1.定义:当严重缺氧,PaO2<30mmHg时,可严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代谢,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导致肺通气量减少。
2.表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抑制,呼吸节律和频率不规则,出现周期性呼吸甚至呼吸停止。
①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
②间停呼吸——又称“比-奥呼吸”
(二)循环系统
1.代偿性反应:
■心功能: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
■血流重新分布:心、脑血管扩张
■到达m高原12小时后,脑血流量可增加33%。
■但如果脑血流量增加过多,则可引起颅内压显著增高,成为剧烈头痛等高原反应症状发生的重要机制。
■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R):肺泡气PO2降低,可引起该部位肺小动脉收缩的现象→肺内血流重新分布;
■毛细血管增生:腺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
2.损伤性反应:
■心肌损伤
■心律失常
(三)血液系统
1.代偿性反应:
■红细胞和Hb增多:HIF-1↑→EPO↑→骨髓造血增多
■红细胞内2,3-DPG增多:红细胞释氧能力増强氧离曲线右移
2.损伤性反应:
■血液粘度↑
(四)中枢神经系统
1.急性缺氧:头痛、思维、记忆力、判断力
2.慢性缺氧:易疲劳、嗜睡
3.脑水肿:颅内高压→加重缺氧→脑梗死、脑出血、脑疝
四、缺氧的防治原则
(一)乏氧性缺氧
1、急性高原反应——常压氧疗
2、高原肺水肿或脑水肿——低流量间断
3、乏氧性缺氧伴有高碳酸血症——限制性吸氧
(二)血液性缺氧
1、co中*——高流量高浓度
2、亚硝酸盐中*——催吐导泻洗胃、亚甲蓝或美蓝、维生素c、吸氧
(三)循环性缺氧——纠正血液循环,若严重——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四)组织性缺氧——除去损伤线粒体因素、纠正组织酸中*、适当高压氧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