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湿啰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皎然冬日送颜延之明府抚州觐叔父首句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建春按:

临沂语文二模试题古代诗歌阅读选择了皎然的《冬日送颜延之明府抚州觐叔父》,编者就「临川」的含义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如下:

古代送别诗的格式如果是「送某人+某地+觐省(省亲)」,那么,某地是被送人的目的地,如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本诗《冬日送颜延之明府抚州觐叔父》,「抚州」是目的地。一个常识是,古诗中「抚州」又可以「临川」代之,简单而言,它们是一个地儿,直到今天临川区依然隶属于抚州市。抚州最为我们知晓的名人是王安石,他被称为「临川先生」。所以,B项中「『临川』点明友人离别的地点」是不合适的,应该是「前往的地点」。

有同仁找出了此诗的相关解读,在此节选一二两句解读:

诗开头两句以自然朴素的语言道出「送别」之意。「临川」先点明友人离别的地点。此「川」指吴兴若溪,颜氏乃从水路赴抚州。

这一解读将「临川」看成了动宾结构,初看从诗意上也很通顺,但咀嚼一二,总觉得如此显得浅薄寡味了些,倒像是今人对古诗的初学之作,莫如将其看成是「抚州」更为蕴藉。午饭时和好友广慧兄交流一二,他学识渊博,在古代文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他的理由更为有理有据,故委托为此一文,并请方家不吝赐教。论皎然《冬日送颜延之明府抚州觐叔父》首句的解读文|周广慧皎然《冬日送颜延之明府抚州觐叔父》临川千里别,惆怅上津桥。日暮人归尽,山空雪未消。乡云心渺渺,楚水路遥遥。林下方欢会,山中独寂寥。天寒惊断雁,江信望回潮。岁晚流芳歇,思君在此宵。以上是临沂市二轮考试诗歌鉴赏题所选的唐诗。这一题大胆引入皎然的诗歌理论,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说是难得的好题。然而对于一句的解读,读者莫衷一是,一种认为是专有地名,一种认为是动宾短语。虽说「诗无达诂」,读者面对诗歌确有相当的理解自由,但这首诗中的「临川」二字,据实分析,恐怕不能作「临河」解读。今试论之。这首诗既属赠别诗,自当具备大部分赠别诗的相同特征。那就是要点出被送者的去处,或者别离的具体地点,借以扣题。如《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点明是桃花潭(桃花潭是青弋江的一段)岸边,《与易水送别》中的「此地别燕丹」,用历史印证分别地点并照应题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毕竟西湖六月中」标示净慈寺是在西湖边上;《送别》说:「归卧南山陲」;《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再次点出送别地是吴地的润州(镇江)芙蓉楼,「洛阳亲友如相问」,则显示辛渐的目的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用「城阙」标示长安,「五津」标示蜀州。而李白也在《*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也首句标明送别孟浩然的具体地点是*鹤楼,用「烟花三月下扬州」点明故人去处并扣题。同样《金陵酒肆留别》里「吴姬」、「金陵子弟」也在在起到扣题之用。可见唐诗中用一两个词照应题目,是赠别诗的惯有现象。既然如此,皎然用「临川」来点题「抚州」,就是遵循了赠别诗的惯例。同时,文人爱称古地名,用以标榜风雅。就像唐代南京叫江宁县,属升州,李白写诗偏称金陵,那是楚国时期的旧称。欧阳修家乡是吉州,《醉翁亭记》却道「庐陵欧阳修也」。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临川王某记」,因为临川是抚州的古地名。三国吴太平二年(年),分豫章郡之临汝、南城两县地置临川郡,此为抚州境区建郡之始。临川郡先后隶属扬州、江州、高州。隋开皇九年(年)平陈,总管杨武通奉使安抚,废临川、巴山两郡置抚州(取安抚之意),抚州之名始于此。唐代沿袭抚州之名。所以,皎然首句以「临川」呼应题目里的「抚州」不就顺理成章了么?持异议者可能要说:解为「临河」更合理。此「川」指吴兴若溪,颜氏从水路赴抚州。「临」应为一个动词,因而「临川」不是一个城市,应指溪边送别。那么我们遵从此意,将「临川」二字代入诗中通读。在河边千里一别,然后登上渡口的桥,日暮时分人散尽……能读出什么?读出诗人用语拖沓、啰嗦,既然有津桥二字,就足以佐证是水边送别,再加上后面的「楚水路遥」,诗人用得着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述「我是在水边送人」吗?皎然作为一个诗歌评论家,难道最基本的「诗避重字」原则都掌握不好?这是难解之一。难解之二,虽说诗歌力求语言语简约而意蕴丰富,但用字还是要以让读者准确把握为旨归。毕竟皎然不是李商隐,他写的也不是无题诗。作为唐代诗人,有谁不晓得「临川」就是抚州的旧称?现在皎然竟不作一注来辨明:「小僧所言之临川,实为临水,水乃若溪是也。」否则,他就不怕别人误解么?再追问一句:为何不写「临溪」呢?格调也雅,又符合平仄,还指示明确。用「临川」这样的多义词,是要产生迷离倘恍的效果么?还是细看「临川」这个词。词有两用:1.面对川流。可参「临川羡鱼」。魏·曹植《朔风》:临川慕思,何为汎舟。晋·潘岳《秋兴赋》: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行品》:瞻山识璞,临川知珠。唐·杜甫《水槛》诗:临川视万里,何必栏槛为。清·*景仁:临川徒作孔尼叹,论水且续庄生篇。渔具诗:临川一凝睇,所托成祸机。2.地名。唐·王勃《滕王阁序》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唐·刘长卿《送方补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归共临川史,同翻贝叶书。唐·皎然《送演上人之抚州觐使君权》临川内史怜诸谢,尔在生缘比惠宗。从第一类划线词看,「临川」作动宾短语时,后面也跟动宾短语,慕思、感流、叹逝、知珠、视万里、作仲尼叹、凝睇无不如此。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例如「临川意绪长,望远音书绝」、「掩帙蓬蒿晚,临川景气澄」。可是我们马上会发现,这些都是主谓短语,足以单独成句,所以「临川」只作状语之用。总结来说,「临川」二字后面必须跟动词性短语。那么,「千里别」呢?却是偏正式名词性短语。可能有的人说,「别」字应做动词解。可是熟读诗词的人晓得,「别」作动词一般是及物的,置于句中,如「此地别燕丹」,如「自从别京洛」,如「关河别故人」。倘若不及物,便置于句子前后都可:在前如「一别音容两渺茫。」在后如「酒后愁将别」这两类例子古诗中所在多有。前者如:唐·高适《宋中遇陈二》:离别十年外,飘飖千里来。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别来就十年,君马记騧骊。唐·齐己《寄怀东林寺匡白监寺》:南岳别来无约后,东林归住有前缘。唐·赵冬曦《奉答燕公》:语别意凄凄,零陵湘水西。后者如:唐·李贺《杂曲歌辞?摩多楼子》:行人听水别,隔陇长东西。唐·朱庆馀《送韩校书赴江西幕》:酒后愁将别,涂中过却春。唐·戴叔伦《彭婆馆逢韦判官使还》:暮春愁见别,久客顺相依。唐·皮日休《庚寅岁十一月新罗弘惠上人与本国同书请日休》:二千馀字终天别,东望辰韩泪洒襟。然而,更需要我们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