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中发现,机械性肺损伤不仅可发生于麻醉前已存在肺损伤、呼吸衰竭等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也可发生在肺功能正常的患者,是机械通气最严重的并发症。
有研究显示,围术期机械性肺损伤的发生率2%~5%,心脏手术的发生率最高为5%,肺叶手术的发生率为2%~4%。麻醉期间减轻或避免机械性肺损伤,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患者,女性,67岁,因“咳嗽半月”入院。
查体:体型肥胖,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稍低,未闻及干湿哕音。辅助检查:胸部CT示:右肺上叶尖段占位考虑为周围性肺癌可能性大;纵隔淋巴结显示;右侧胸腔少量积液。
入院后三天在全麻下行右肺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麻醉诱导平稳,使用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手术开始15分钟后将双肺通气改用单肺通气。患者突然出现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气道压由26cmH2O迅速上升至60cmH2O。立即清理呼吸道,无异物吸出。
患者病情逐渐加重,血压进行性下降,并出现心跳呼吸骤停,于心脏按压后恢复。紧急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明确气道无堵塞,但听诊患者健侧肺未闻及呼吸音,气道压力高,高度怀疑气胸。将患者平放后发现患者健侧胸廓饱满,叩诊呈鼓音,胸片提示患者左侧气胸,肺压缩90%,立即行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引出大量气体,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重新消*铺巾后完成手术,转重症监护室行术后治疗。2周后康复出院。
针对围麻醉期突发机械性肺损伤,我们有哪些思考呢?
1.全身麻醉期间机械性肺损伤误诊的客观性和危害:
围术期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多数是肺功能正常的患者,再加上全身麻醉期间多采用高浓度氧通气,这往往使麻醉医师忽视围术期机械性肺损伤的发生。围术期机械性肺损伤轻者可导致患者肺间质气肿,弥漫性肺损伤,重者可导致纵隔气肿、皮下气肿、气胸,甚至气体栓塞,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预防机械性肺损伤的发生。
2.提高预防机械性肺损伤能力和措施:
(1)术前麻醉访视是预防机械性肺损伤的基础:
麻醉评估是保证患者围术期安全的重要环节,术前应当对存在机械性肺损伤高危因素的患者高度警惕,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患者应对围术期机械性肺损伤的能力。可通过病史采集、物理检查、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结果及胸部影像学资料了解患者肺部情况,对肺功能障碍的患者麻醉前应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如拮抗或预防气道阻塞的支气管扩张药和抗炎药,降低气道的反应性,提高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减少围术期机械性肺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2)围术期个体化调整患者机械通气参数,是预防机械性肺损伤的关键: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肺泡过度膨胀、萎陷肺泡周期性地张开和闭陷产生的剪切力损伤及炎症介症的大量释放密切相关。
为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应对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肺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①应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手术方式、手术体位及术前肺部并发症等个体化调整患者的机械通气参数,严禁千篇一律地设定机械通气参数;
②小潮气量、限压通气可避免肺泡的过度扩张;
③高或中等高度的PEEP的应用可防止肺泡不张,减轻剪切力的发生;
④肺复张手法的应用可作为保护性通气策略实施时潮气量小,PEEP不足以防止肺萎陷及吸痰等任何原因导致的呼吸管道脱离后的补充手段;
⑤此外还可辅助使用俯卧位通气及药物治疗等手段。
以上措施可明显减少围术期机械性肺损伤的发生,提高了肺损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3)在麻醉期间宜提高警惕,加强监测,是预防机械性肺损伤的法宝:
麻醉医师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是围术期预防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关键环节,任何好的设备、监测措施都无法与一个麻醉医师对患者病情严密、仔细的监测抗衡。
大量的围术期并发症的案例告诫我们,许多麻醉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均与麻醉医生缺乏责任心、观察病情不及时、处理失当有关。因此,应培养麻醉医生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敏锐的临床思维和出色的专业技术的能力。
麻醉科也应当制定处理机械性肺损伤的临床路径,培训全体医护人员掌握如何快速识别和应对围术期机械性肺损伤。
3.机械性肺损伤引起的医疗纠纷的处理:
由于医疗科技进步,资讯网络蓬勃发展及健康保险实施引起医患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加上一般民众知识增进、民主自主及消费者权利意识增进,使原本良好的医患关系日益恶化,造成医疗纠纷案件逐年上升。机械性肺损伤引起的医疗纠纷多是由于诊断错误、诊断延迟、治疗失误、沟通不良等造成的患者病情延误甚至出现生命威胁等引起的。
对于医疗纠纷,预防胜于治疗,但如已发生医疗纠纷,麻醉医生需平心静气,理智地讨论分析医疗纠纷案例,妥善处理患者及其家属的抱怨,报告上级医师,必要时请求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