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何丽娜通讯员黄春燕徐思鹏
“黄医师,快看快看,你上新闻了耶!”“爱华爱华,以后你也是网红了!”……
2月25日,正在抢救大厅来回奔波的黄爱华医师一大早被同事朋友的打趣称赞弄得一头雾水。直到午餐点,她才发现,原来,不少人的朋友圈已被这样一张纸条刷屏,上面写着“你爸爸有点气促了。明天挂水前先来找我听一下,今天已经给他加了一个喷雾!我明天上班的。”
纸条虽言简意赅,但看了着实让人心头一暖。而这温暖的医院急诊内科黄爱华医生留给网友“小脚丫”的聋哑父亲(以下简称“小脚丫父亲”)的。
2月22日,三个月来饱受咳嗽困扰的小脚丫父亲、身体医院就诊后,发现已经患上肺炎,需要进行输液治疗。2月24日,“小脚丫”陪着父母亲到黄爱华医师处复诊。因为复查的生化、血常规项目所需时间相对较久,她带着孩子,有急事需要处理,但父母年纪都大了,父亲是聋哑人,又不认识字,母亲也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实在分身乏术的“小脚丫”只得向医生求助。没想到,黄医生一句“我尽力想办法吧”直接答应了下来,回到家的父亲更是带回来了一张“医生的纸条”。
“其实当时我也没想那么多,只是为了给老人家们节省时间,就让女儿千万嘱咐患者挂完盐水来找我这里再听一下呼吸音,以便对症调整治疗方案。”黄爱华医师说,“老爷子输完液后来找我,听诊后发现干啰音还是比较明显。根据检查结果,就给他增加了一个喷雾,第二天最好还要到我这里继续观察肺部情况,如果需要加药治疗,也减少一次扎针。考虑这个患者有些特殊,语言沟通有困难,尝试反复沟通之后,还是觉得不放心,就简单的留了个纸条。”
医院急诊科主任周逸丹说的:“黄医生自年来急诊工作后,作为一名党员,她一直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不断追求更科学更温暖的诊疗方法。目前担任急诊规培基地教学主任的她,深得同事、患者的喜爱。在日常中,她就是一个热心贴心的大姐姐,不仅在诊疗中尽心尽力为患者着想,也会在生活中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还多次看见她自己给尚未联系到家属的患者送去温暖的食物。”
其实,除了黄爱华医生外,医院急诊的医护们几乎天天都在上演类似温暖的举手之劳。周逸丹主任说,医院地处老城区,周围居住的老年人比较多,而这些人因心疼工作繁忙的子女,医院就诊,所以在急诊科医生们心中早已形成了一套“惯例”:
对于年纪较大存在诸多不便的患者,医院护工陪同进行就诊检查。如果存在沟通不畅、情况较重的老年患者,医生应问老人家要到子女的联络方式,在现场尽力沟通的同时,再次与子女叮嘱各项事宜,要为这些患者的诊疗上一道“双保险”。而对于神志不清、尚未联系到家属的患者,医院也会尽可能给予关心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