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容量状态评估流程
第一步,根据症状、体征初步判断容量状态
1.详细采集临床症状
(1)容量超负荷
患者存在以下任何一种症状,均提示容量超负荷:
肺淤血:
劳力状态下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体循环淤血:
水肿、腹胀、纳差等消化道症状。
(2)容量正常
完全没有淤血症状。
(3)容量不足
无淤血症状,同时皮肤弹性差、干燥,眼窝凹陷。
注:淤血症状的改善是容量控制达标的直接反应。
2.有针对性进行体格检查
颈静脉怒张:
怒张顶点到胸骨角的垂直距离+5cm=颈静脉压力值;
>8cm时提示容量超负荷;
敏感性70%,特异性79%。
肝颈静脉回流征:
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颈静脉怒张;
停止压迫后颈静脉搏动点迅速下降4cm为阳性。
需排除其他非容量原因:
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
肺部听诊:
肺部存在湿啰音、干啰音、喘鸣音、呼吸气流减弱等提示肺淤血,严重者表现为心源性哮喘;
湿啰音多为细湿啰音,从肺底向上发展;
虽然部分心衰患者存在肺淤血,但由于机体代偿可无湿啰音。
水肿:
最直观评估容量负荷的体征;
敏感性46%,特异性73%;
多为双下肢水肿或身体低垂部位水肿(长期卧床者)。
肝脏或肾脏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下肢深静脉血栓或静脉瓣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疾病会加重水肿程度。
浆膜腔积液、肝脏肿大评估等。
值得注意的是,心衰容量管理的评估并非单一时刻的评估,而是对容量状态进行持续评估,可包括尿量监测,体重监测,液体净平衡,血压、心率变化监测,卧立位试验等。
第二步,根据检查和化验辅助判断容量状态
1.胸部X线片
肺上叶血管扩张、肺淤血、肺泡间质水肿、胸腔积液、克氏线等征象提示容量超负荷。
图2容量超负荷患者的胸部X线影像
2.血液浓缩指标
除外其他原因后,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白蛋白、总蛋白、血钠等血液浓缩指标进行性升高,提示容量超负荷已纠正,甚至可能出现容量不足。
动态监测指标变化趋势更有助于临床判断。
3.肾脏功能指标
血肌酐、尿素氮是反映肾灌注和肾损害的指标。以下指标均提示患者的容量不足:
血尿素氮/血肌酐比值20∶1;
尿钠、氯浓度降低;
尿肌酐/血肌酐增高;
尿比重或渗透压升高。
4.利钠肽
容量超负荷不是利钠肽升高的唯一原因,去除容量超负荷后利钠肽不一定下降.
不能采用利钠肽的绝对数值作为确定容量状态的阈值,个体间会有差异。
根据利钠肽进行容量评估时,应动态监测利钠肽水平,确定患者"湿体质量"和"最佳容量"对应的利钠肽值。
除此之外,还有利钠肽水平正常的心衰,其可能与心肌广泛纤维化、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肥胖、遗传因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水平和激素水平等相关。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症状、体征等来判断心衰。
5.超声心动图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下降、下腔静脉直径增宽、出现肺部B线等提示容量超负荷。
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峰值/二尖瓣瓣环速度峰值(E/e)14提示左房压升高,可反映血流动力学淤血。
在进行下腔静脉测定时,一定要找到下腔静脉的最大直径,以免测量不准导致容量状态评估错误。
任何通气状态,下腔静脉直径1cm或下腔静脉完全塌陷均提示容量不足、容量反应性好;
心包填塞、大面积肺栓塞等梗阻性休克患者会出现下腔静脉宽大固定,但不代表容量超负荷,需综合评估。
以下因素可影响下腔静脉的评估:
高呼吸末正压(PEEP)/低潮气量;
辅助呼吸、无创呼吸、持续气道正压(CPAP);
不同呼吸模式下的自主呼吸;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过度通气和内源性PEEP;
慢性右心功能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
右心梗;
心包填塞;
腹高压;
局部机械因素;
存在明显吸气相IVC横移。
肺部异常超声表现:B线
B线间距为7mm时,由增厚的小叶间隔导致,表征间质性肺水肿;
B线间距为3mm或更小时,符合CT检查见到的毛玻璃样变区,表征肺泡性肺水肿。
局部B线提示,肺炎、肺不张、肺挫伤、肺梗死;
弥漫B线提示,ARDS、心源性肺水肿、神经源性肺水肿。
图3B线
第三步,有创监测评估
1.测定中心静脉压(CVP)
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
可经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置入,其尖端可位于上腔静脉近心端的三分之一处或下腔静脉内;
可反映右心前负荷,简单、易操作。
CVP的正常值范围为5~12cmHO;
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左心功能、心率、心脏顺应性、瓣膜功能、肺静脉压、胸腔内压力等;
应同时监测心输出量及组织灌注,动态观察其变化趋势,不能依据一次测量值判定。
CVP>15~20cmHO,提示CVP过高,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补液量过多或过快;
右心衰竭;
血管收缩;
心包填塞;
急性或慢性肺动脉高血压;
机械通气和高呼气末正压。
CVP<2cmHO,提示CVP过低,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血容量不足:失血、缺水;
血管扩张;
血管收缩扩张功能异常:败血症。
2.漂浮导管检查
可监测肺毛细血管楔压、肺动脉压、心输出量、CVP等血流动力学信息。
低血压伴肺毛细血管楔压14mmHg,适当补液后,如果血压回升、尿量增加、肺内无湿啰音或湿啰音未加重,提示存在容量不足。
低血压伴心排血指数明显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18mmHg,提示肺淤血。
3.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
经肺热稀释技术和脉搏波型轮廓分析技术的综合,用于进一步的测量血液动力监测和容量管理;
PiCCO可测定反映心脏前负荷和肺水肿的指标,其测定的容量性指标敏感性高于压力性指标,不受胸内压或腹腔内压变化的影响,但不能替代漂浮导管检查;
PiCCO可测定以下重要监测参数:
全心舒张末容积(GEDV),
胸腔内血容量(ITBV),
血管外肺水(EVLW),
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
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
每搏量变异度(SVV)和脉压变异(PPV)。
4.被动抬腿试验(PLR)
PLR是一种内源性的补液试验,可评价和预测液体反应性,不受通气触发和心律不齐的影响。
PLR可以将下肢大约ml静脉血转移至右心(募集下肢静脉血→右室前负荷↑→全身静脉回流↑→左室充盈↑→心输出量↑)。
在急性循环衰竭,PLR可以预测扩容后患者的心输出量是否会增加;
PLR没有额外的输入液体,对循环血容量的增加是可逆的,避免了液体负荷过重的风险。
PLR试验方法:
患者先取45°半卧位,然后平卧抬高下肢45°,测量降主动脉血流量,持续1分钟,取最大值;
再恢复半坐位,重复进行降主动脉血流量测量;
试验期间保持呼吸机设置和血管活性药物稳定,改变患者体位由病床完成。
在进行PLR时,应实时监测心排量,当CO或SV增加10%以上给予液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