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白丁医学界呼吸频道
炙手可热的夏日杀手——热射病!夏至三庚数头伏,说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初伏。入伏,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正式拉开了序幕。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主任。每年一到伏天,陈主任的心便老是揪揪着。让陈主任担心的倒不是天有多么热,医院保障对象部队的夏练三伏。
进入伏天,潮湿闷热的桑拿天是家常便饭。赤日炎炎似火烧,空调屋里乐逍遥。这是普通人最喜欢开启的过伏天模式,不过部队却不可以。
三伏天正是锤炼部队的好时机,各种野外驻训、演训此起彼伏。全服武装负重5公里越野更是部队必训项目。30度以上的气温,厚重的作训服,15kg负重,全速5公里,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军人,每次训练下来也总会有几个晕倒在终点或途中。
这倒下的原因,便很可能是高温天气带来的超级杀手——热射病。
通俗说,热射病是中暑当中最严重的一种形式。一旦出现高热、意识障碍,这就不是一般的中暑了,而是分分钟会要人命的热射病。
在高强度训练时,湿热天气就像黑白双煞,将剧烈运动时身体产生的大量热量牢牢锁死在体内散发不出来,从而使体温急剧升高,人体就像是经历了一场从内部燃起的火灾。在高热体温下人体的各种酶失活,细胞组织水肿坏死,各脏器功能一旦开始崩溃,就像水库溃坝,一发不可收拾。
陈主任眼下担心的正是这个有点炙手可热的夏日杀手——热射病!
今天又是一个桑拿天,几十公里外就有在海滨滩涂驻训的部队。
谁知道热射病和终点,哪个先来?下午下班前陈主任照例嘱咐大家保持通讯通畅,又询问了一下科室急救药品储备情况。入伏以来,科里已经针对热射病的抢救储备了大量液体和药品。所谓有备无患,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无备。
下班路上,陈主任的手机响了。一看号码是医务处主任的,陈主任的心就揪了一下。
下午5点多,正是部队训练收尾时候,这个时候来电话,绝对不是请你吃饭!果然,医务处主任通知:部队有疑似热射病伤病员需要紧急会诊转诊,救护车已经在急诊待命!
陈主任一边往急诊走,一边给科里护士长打了个电话,话不多,信息量却不小:所有备班人员到位,启动热射病抢救预案,备好冰毯冰帽、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制备低温液体,联系血液净化小组做好血液净化准备,通知输血科做好紧急输血准备。
患者已经就近护送医院。
陈主任他们赶到的时候患者处于躁狂状态,正在奋力挣扎,几个脸色黢黑的战士拼命将患者控制在病床上。陈主任已经多次经历过这种场面了,心里暗暗叫苦:患者衣服还没脱,现场降温不到位,这对后续的抢救是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前边说过,热射病的主要原因就是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持续高热是导致患者出现包括DIC、横纹肌溶解、肝肾功能、呼吸、中枢神经、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多脏器衰竭的最直接原因。
用大白话说,就是患者自己把自己“烫熟”了。
所以,对于热射病的抢救就像扑灭早期火灾,越早把体温降下来,高热发生的损害就越轻,后续并发症就越少。
现场充分降温,事半功倍,甚至十倍百倍。
可惜眼下这个患者,从发病到现在已经接近1个小时了,腋窝体温最高到了41℃,这意味着患者体内核心温度可能已经超过42℃,长时间这个体温对全身脏器的打击可想而知,下一步可能要面对百千劫难了。
陈主任心里叫苦,嘴上却没闲着,迅速的下达着一条条指令:“立刻建立双静脉通路,选大的血管,越粗越好!”
“肌注半量冬眠合剂,准备好丙泊酚、咪达唑仑把患者充分镇静下来!”
“剪掉所有衣服,身体展开,充分暴露腋窝、颈部、腹股沟,患者安静后放置冰块降温!”
“全身用室温水擦浴,拿两台电扇来对着患者吹,促进蒸发降温!”
“多拿几瓶平衡液、糖盐水泡冰水里,准备静脉输入低温液体!”
初期抢救思路非常简单,那就是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内外夹攻,尽快把体温降到正常或者偏低,而充分镇静的目的除了让患者配合治疗,减少躁动带来的意外损伤和风险,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减少躁动产热,降低肌体氧耗,避免降温过快诱发的寒战,也有利于保护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减轻后续脏器损伤。
时间一点点过去,抢救工作开始逐步展现效果。在镇静药物作用下,患者已经处于昏睡状态,体温也逐渐下降到38℃,但是血压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入院时的/70mmHg下降到了90/50mmHg,呈现明显的休克表现。
县医院的医生悄悄的问是否需要使用升压药物,陈主任轻轻摇了摇头。
陈主任心里明白,患者早期血压虽然正常,但那是躁动带来的假象。由于训练中大量脱水,以及随后高热对微循环的损害,患者出现休克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细胞就像房顶上的瓦片,一层层叠放,既可以保证血液在毛细血管内畅行无阻,顺便完成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贸易往来”,又可以防治血液向血管外跑冒滴漏。随着持续高热对全身脏器的“炙烤”,毛细血管细胞形成的“瓦片”之间出现了缝隙,大量的血液成分渗漏到组织间隙,就像河水进入了沼泽地,这就是重症患者常见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毛细血管渗漏在导致组织间隙水肿的同时,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有效血容量更是雪上加霜,如果没有及时补足血容量,休克在所难免。
收缩血管的升压药是抗休克最常用的药物,但对于热射病休克却是禁忌,因为收缩外周血管必然会导致皮肤血流量减少。
如果皮肤是热射病患者降低体温的“散热片”,流经皮肤的血液就是“冷却液”,血流量减少必然会降低皮肤的散热效果。数年前心血管出身的陈主任在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时,也差点犯了同样的错误。
这也是为什么前期给患者擦浴降温的时候不用冰水,而是用室温水。冰水会收缩皮肤血管,减少皮肤血流量,而且容易诱发寒战,同样不利于尽快降低患者的体温。
知道问题的原因,答案也就自然有了。
这时候抗休克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加快输液速度,把缺失的血容量补上来,血压自然也会恢复正常。更妙的是,通过补充经过降温冷却的液体,就像在闷热的屋子里喷淋凉水,降温效果可想而知。
难就难在,由于热射病对心脏的损害,大部分患者存在程度不一的心功能不全,快速补液既要纠正休克,又要避免速度过快诱发急性心衰。这需要一边紧盯着输液速度,一边密切监测着心率、血压和肺部啰音听诊等情况,就像快速通过独木桥,既要速度,又必须保持左右平衡。
所有的指南和公式在这时都用不上了,只有医生的经验无可替代。
好在在热射病早期毛细血管渗漏还没那么严重,在补充了mL液体后,患者的血压已经基本正常,心率也降低到次/分左右,体温已经到了37.5℃。
陈主任知道,是时候转移阵地了,因为后面的战斗更凶险,医院是没有条件打赢这场恶仗的。
(欲知后事如何,下集更精彩。)
中暑小贴士
1、中暑一旦出现高热,烦躁不安甚至昏迷,那就不是在家能养好的病了,尽快打送院抢救。医生到来前一定记得采取各种可行的方法帮助患者降低体温。
2、热射病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
区别在于前者是在高温天气剧烈运动所致,剧烈运动是主要诱发因素,常常伴有DIC和横纹肌溶解等严重并发症,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如果在感冒等情况下进行不科学的剧烈运动,甚至在冬天也可发生热射病。
非劳力性热射病则没有剧烈运动这个诱因,单纯是环境温度过高,或者由于同时合并某些疾病导致机体散热功能障碍所致。与劳力性热射病相比,非劳力性热射病预后相对要好些。
3、热射病早期降温处理非常重要,就像是扑灭早起火灾,事半功倍。阴凉环境、脱衣通风、凉水擦浴、冰块降温、输注低温液体,都是非常简单易行的抢救方法。
好文放送
本文首发:医学界呼吸频道
本文作者:白丁
原标题:《病人“烫熟”了!——这个杀手有点热(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