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然间发现了一本3年前买入的书《侘(cha)寂》,心里打着哪怕是看上10分钟至少也是没荒废这个假期的念头,读了起来;
那么关于“侘寂”,虽然认识不深,但又有一些个小想法,借着假期的余温跟大家唠上一唠:
NO.1
百度上对侘寂的解释是:侘寂是现代文学翻译上的一个误解,侘び(WABI)与寂び(SABI)。国人将其整理为侘寂一词。日本美学家冈仓天心的著书《茶之本Bookoftea》把侘び的翻译成“Imperfect”所指的应是侘び美学中,外表的残缺...还有人说“侘寂”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一种世界观。我觉得吧,说的太深了不好理解,甚至有点啰嗦了,我尝试着概括了一下,基于在下有限的语言能力大概是这个样子:
虽然解释中有提到残缺之美,但在我认知里侘寂还真没有什么残缺的感觉,特别是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日式自然风格,他们对过于装饰嗤之以鼻,钟情于“不虚张声势,却历久弥坚“的设计;我试图去按照自己的意思揣摩无印良品的设计哲学,结合名词本身,再次总结了一下:侘寂美学不会执着营造表象,取而代之的是尽量流露事物本质,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所谓的“新鲜感”;所以回过头来再看无印良品的的设计(不管是平面还是产品),大差不差,我们都会感慨道:真tm耐看啊!!!嗯,结合上文,关于“侘寂”这个词,我觉着大概也就是这么个意思了。NO.2
侘寂是无印良品/宜家家居等产品设计哲学的灵感之源,也是侘寂理念的追随者。但最大牌的死忠粉就不得不提乔布斯和他的苹果了,老乔本人对日本美学的热爱超越任何人,深受日本侘寂美学影响,也因此成就了苹果手机极简风格的设计(说个后话,这种简约是建立在内在高品质和对细节追求的基础之上的,一定程度上对侘寂轻度的人为干预)。
插个题外话,仔细琢磨一下,不难发现20世纪中后期,从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到博朗的迪特·拉姆斯和苹果的设计不约而同的在表达类似“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这种大一统的现象很奇妙,一定程度上结束了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对设计界的统治,这既是开始,也为设计风格的轮回做着准备。
回归下主题,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风格被分析的透透的了,我也不住赘述了,主要说国内的深受影响的产品。在我的印象里,oppo的colorOS算是其一,特别是当年colorOS6“无边有界”的概念让人着实兴奋一把:
NO.3
坦诚的讲,以侘寂为核心出发的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以突出内容为主,没有其他什么过度的装饰;前有Instagram,Evernote,也有最近大火的clubhouse;
从产品理念上讲他们注重对主线功能的强调,对诱导性功能不太在乎;再聚焦到用户界面上来讲,他们认为保持最舒适的屏效要比塞满每一个像素更重要;哈,那么问题来了,国内的产品(特别是巨型体量的产品)都不约而同的对屏效有着深深的执念,导致他们看起来难受的一比。这次我们先聊聊屏效:
屏效的取舍??屏效这个词是“坪效”的演变,后者可以理解成实体店铺每平米的营业额,是一个经营效益的指标。所以类比下来,手机屏幕也可以这样计算,就简单理解成“每一像素可以带来多少商业效益”就行了。
理论上来讲,一般用户最有用的浏览区域为手机前3屏,如果更严格点来说是前2屏,按这个思路的话,咱大概就能得这么个结论:每一屏里给用看看到更多的东西,那么收益(浏览量/点击率什么的)也会成正比,所以这个结论就一直被传承下去了。但...如果不是抖音的出现,那么怕是我现在还对以上结论深信不疑:
哎,不是说单屏内展示的越多越牛X么,为什么抖音这一屏一个的做法立刻风靡了全球,甚至还把快手这个老对手拉上了这条新体验的船。带着这个疑问,试图刨根问底,追溯源头,冷静分析下了当前的现状:这大概是形式影响商业价值的一个绝妙的case了。先看以前,从互联网产品诞生以来,feed流的广告形式大概也就是这两种了:
传统的banner理论上就是“CPM”,是一种展示付费广告,根据曝光次数收费,这种形式太多见,我们常用的饿了么/美团外卖的顶部banner都是这样;CPC不用过多解释,就是点了广告主就给钱的那种,在今日头条刷新闻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