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写这个帖子,是因为昨天到女儿的浴室,居然看到这样的牙膏:
而之前,她一直是这样随意地挤:
心里不禁一阵欣喜,我的默默身教获得了小小的成功。
和许多妈妈一样,我经常发现自己在和女儿唠唠叨叨地说同样的话,“你该睡觉了”,“放下手机,让眼睛休息一会儿”,“洗完手擦手霜哦“,诸如此类,而回应也经常是一样的,或者一个字“嗯”,或者干脆我的声音进入黑洞,没有一点反应。
几个月前,我开始一项自己的幸福工程,每个月定个目标,在不同的方面做改进,总的目的是提升幸福感。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为家人和其他人,希望产生一点蝴蝶效应。一个人的快乐,波及身边的人,他们又影响其他人,让快乐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其中一项就是改变自己的絮叨,因为反复重复几句话,不但没有正面效果,反而拉远了自己和女儿的关系。
我从少说开始,比如以前用两句话,就减少几个词,“手霜”,或者干脆把手霜递给她,或者用手指这个东西,什么都不说。她用牙膏随意地挤出,我虽然看不惯,但忍着没说什么,只是经常自己把牙膏从底端挤出,摆在那里让她看,希望她能感到变化。类似她小时候,没有跟她说要读书,只是在家里的角角落落摆上她喜欢的图片漂亮的儿童书,她到那里,都可以随手翻看,也许对她很小就喜欢读书起了一点作用。
有时也换个角度说,比如:“你的小狗困了,它在等你才睡”。这个说法比直接说“你该睡了”似乎有效果。
语言也尽量多样化一点,父母有时显得啰嗦,和语言单一枯燥有关。如果爸妈在说一件事的时候,语言能丰富一点,并且有建设性意见,估计孩子也不会嫌我们啰嗦。为了让她擦手霜,我也会说:你的手型很棒哦,手霜可以让手更舒服。
说到这里,想起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Communication,简写NVC)这个概念,又称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由马歇尔·卢森堡博士(MarshallRosenberg)提出等。他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写到:
“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非暴力沟通:专注于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诚实的表达自己和认真的倾听他人,不做评判,注重感受和需要的一种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总结说来就是:
客观表达观察结果
表达感受
思考和专注于你的需要
提出具体请求
第一个要素:观察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仔细观察,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作判断或者评估,不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
第二个要素:感受
要尽可能的具体的表达清楚我们的感受,是失望?沮丧?还是愤怒?
第三个要素:需要
感受源于自身,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非他人的行为。
第四个要素:请求
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
相信这个交流模式会有帮助,以后可以找机会细聊。
我们都希望更有效地和孩子交流,不做讨人嫌的啰嗦父母,这是个长期的工程,大家有什么建议,欢迎留言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