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湿啰音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刘大为没有突然的病情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
TUhjnbcbe - 2022/5/2 17:15:00

“没有突然的病情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突然发现”是临床医师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随着对疾病特别是重症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监测指标广泛应用,医学专业人员应将这句话作为一种信念,一种思维方式。

没有病情的突然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突然发现,今天已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可以临床实施,尤其在重症治疗中具有临床可操作性的一种思维方式,一个行为准则。临床监测指标作为病情表现的组成部分,延伸了医务人员对病情观察的深度,加深了对重症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与理解。临床医生通过确定生理变化的深层定位,掌握监测与诊断的不同特点,知晓正在监测的指标与治疗干预位点的距离,真正做到异常指标不能被搁置,从而提高临床医疗质量,推动临床医学科研进程,亦提升医务人员自身的临床工作能力。

“没有病情的突然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突然发现”,初次看到这句话,觉得只是一句口号,甚至认为有些冠冕堂皇。但从医学专业角度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即不难发现,任何疾病的发生及病情变化,均始于一定的原因,而且均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不仅取决于病理生理机制,且依赖于医学对病情的理解和发现的能力。公众口中诸如突然倒地、突然发病等表述,固然是病情重要的信息,但仅仅是对表象的直观描述。那么作为医学专业人员,应该怎样思考这句话呢?

从医学专业角度讲,这句话至少具有两方面的临床意义,一是临床医疗中需要不断发现更深层次病情机制的变化,并且有能力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及时控制病情的进展;二是若是尚不具备针对性治疗的能力,那么病情变化的位点即是临床治疗水平提高的方向,或是科研工作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医学专业人员应将这句话作为一种信念,一种思维方式,并且建立不断向这个方向努力的信心。但仅仅作为一种理念,对临床医学依然不够。临床医学具有强大的实践特性,需要理念的导向性,更要求理念的可操作性。临床医学,通过病情信息建立诊断,再根据诊断进行治疗,尤其是重症医学的临床治疗,不仅将诊断进一步推进为监测,而且强调治疗方法的针对性、干预性。正是重症医学的这些特点,体现出杜绝病情突然变化的可能性及临床可操作性。没有病情的突然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突然发现,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指出了重症医学的内涵,建立重症临床管理的思维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对病情的认定、对监测指标的管理、对治疗方法的针对性及强度等方面的调控等,体现在重症临床治疗中,对重症临床治疗的具体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一、重症病情的认定

病情的认定对医务人员来讲已是常规工作,是开始每一项治疗措施前均必需完成的工作。重症病情有着明确的临床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引导出了重症的临床治疗策略和具体方法。经常,重症病情的特点可能会淹没在这种“常规”的认定过程中,或仅仅理解为病情的复杂性。这是病情变化未被及时发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1.病情重要方面的认定:重症病情的认定停留在原发病的诊断是远远不够的,在很多情况下,原发病的进展与重症病情的进展并不一定平行。原发病作为损伤因素,一定是触及到某个可以导致重症发生发展的机制,才会引起重症。面对感染相关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首先要面对的病情是缺氧的程度,而不是感染。虽然感染可能是病情的发生基础,但只有首先认定了缺氧的程度,才能决定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的顺序。如果不了解缺氧程度,用很长时间讨论抗生素的应用,显然不是重症治疗应有的临床行为。又如,感染患者发生了休克,不一定就是感染性休克。应立即通过监测指标,确定导致休克的直接病因。而此时,建立一个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并无实际的临床意义。

重症病情的重要方面有着明确的时间性。同一种重症,在不同患者病情不同;同一名患者,不同时间点上的病情亦不同。如,有明确抗凝指征的患者发生了出血,抗凝还是止血,看似无从下手。但如果加上时间因素,病情的主要方面就不那么难以确定。在一个时间点上,只有一种病情的一个方面最为重要,由此出现了一种相应的治疗方法最应该进行。感染性ARDS治疗中,不是感染的治疗不重要,而是具体方法的实施不应该发生在那个时间点上。只有强调了时间性,临床上才会出现治疗流程。重症临床治疗,从来不是方法学的盲目叠加,更不是治疗方法用得越多越好。

2.病情深层次位点的认定:病情越复杂,就越坚持“病情在临床表现里”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将对病情的判断停留在简单的“自我满足”。重症的病情往往隐藏在原发疾病的更深层面。任何临床监测指标,尤其是直接测量的指标,只要测量准确,均是客观存在,均有应用价值。临床医生应该有能力从中发现深层次的病情位点,而不是不顾监测指标的提醒,任由自己的主观意向对病情进行判断。如出现心率快、肺部听诊闻及湿啰音、血压下降,即将病情定位于“心力衰竭”,甚至不顾同时存在的其他指标,即开始了所谓的“强心”治疗。实际上,这三种临床表现的叠加,几乎可能发生在任何达到一定程度的重症过程中。盲目地选择强心治疗甚至可以导致病情的迅速恶化。

监测指标是临床表现的组成部分,是医务人员进行临床观察的延伸,尤其是对重症病情的临床观察更需要这样的延伸。仅以心功能衰竭为例,目前临床常用的压力、容积、流量和功能性指标已经可以从不同角度诠释心输出量变化的原因。作为深层次的病情位点,这些指标不但提示了病情的性质、程度,还指出其中的相互作用及主次关系,更为直接地引导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

可见,临床医生应该有能力听到患者通过监测指标对病情的诉说。面对同样的临床情况,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引出不同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大为没有突然的病情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