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急诊科车拉回来了一个女病人。
年轻的女病人,最让老马头痛。去年一个年轻女病人差点惨死在急诊科,老马心有余悸。
还没等下级医生汇报,老马已经觉察出端倪了。深更半夜,如果不是特别不舒服,患者一般不会打到急诊来的。
几个护士帮忙把这个女病人推进抢救室。
看得出她呼吸稍急促,口唇轻度发绀,虽然有鼻导管吸着氧气,但显然不够。陪同病人前来的是她的丈夫,也是3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
肺炎?下级医生迅速跟老马汇报着情况:30岁女性,在家咳嗽、咳痰2天了,今晚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叫了我们车,现场测量了血压还是正常的,血氧饱和度仅有95%。考虑是个肺炎,估计是重症肺炎了。
老马仔细地听着出车的下级医生汇报,一边认真端详着病人。这边几个麻利的护士已经帮患者接上心电监护了,血压也测出来了,98/60mmHg,心率次/分,呼吸26次/分,血氧饱和度95%。这回已经换成面罩吸氧了。面罩吸氧能提供更高的氧浓度,比鼻导管要好一些。对于缺氧的病人来说,面罩是更合适的选择,但不总是这样,比如,万一患者有CO2潴留,你扣个面罩会导致CO2更加难以排除,会加重CO2潴留,这就是不对的了。"有没有发烧",老马问病人丈夫,那个年轻的小伙子站在抢救室门口,没敢进来。
“有,在家量了体温38.2°C”,他回复说,嘴唇还在轻微颤抖,看得出他很紧张。
妻子生病,丈夫紧张是自然的,尤其是他们可能这辈子都还没见过这么大的抢救阵仗。
患者头顶是心电监护,左边是药柜,右边有呼吸机、气管插管箱等,几个护士在床旁忙前忙后,普通人看来难免心里发毛,更别说ICU了。
老马靠近病人,示意她不要紧张,先用听诊器听听心肺,先了解最基本的情况。
病人口唇轻微发绀,神志还是很清楚的,但精神不大好,说通俗点,叫做有气无力。她半坐在床上,额头上有汗珠,轻轻喘着气,吸气的时候锁骨、胸骨上窝更加凹陷,这是典型的缺氧努力吸气的表现。
老马听了一下心肺,沉吟了一会,他听到了患者肺部有少许湿啰音,这可能意味着肺部有炎症,炎症就会有液体渗出,支气管、肺泡里面如果有液体,那么空气进出气道时会划破这些水泡,产生的声音很像你听到金鱼缸里面的水泡音,这就叫做湿啰音。
先拍个胸片,抽个血,估计是个肺炎,而且不轻,可能相对严重,要使用抗生素,并且要收入院住院治疗。老马跟患者丈夫说。
没问题,该这么就怎么做。患者丈夫赶紧说,生怕老马不给住院,医院是一床难求。
病人之前有没有什么疾病,比如有没有先天性心脏病等。老马问他。
他怔了一下,说没有吧,没发现,平时都好好的,就这两天才不舒服。以前也有过身体不舒服,但都不严重,也没查出什么毛病。
"今晚才出现的呼吸困难么?"老马问。
“下午就有点不舒服了,呼吸不是很顺畅,但不大严重,晚上就比较难受,本来想等到明天再来的,但实在是不舒服,而且我看她好像缺氧,赶紧叫了车过来了。”患者丈夫回忆说,心有余悸。医院了,他似乎松了一口气。
这两天有看过医生吗,吃过药么?老马问。
没看医生,自己买了些药。你看,我都带过来了。说完他打开书包,从里面拿出一袋子药,老马扫了一眼,有一盒阿莫西林,一盒氨溴索,还有一盒感冒药,还有几个中成药。阿莫西林是抗生素,治疗肺炎是合适的。氨溴索是祛痰药,患者有痰,用这个也合适。患者丈夫告诉老马,都是药店店员让买的。吃了也没什么效果。
老马点点头,没再说什么,开单让他去缴费。然后回头重新看了患者。患者此时仍然是半坐位,精神萎靡。老马告诉她,不用紧张,用点药就会好很多的了。
肺炎是很常见的,年轻人肺炎也是很常见的,所谓肺炎,多数情况是细菌、病*等微生物入侵了肺部,引起炎症,出现咳嗽、咳痰、胸痛、发烧、咯血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会有呼吸急促。大多数肺炎都是轻微的,少数会演变为重症。像今晚这个女病人,就是比较重的肺炎了。
老马并没有责怪患医院看,责怪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当前最关键的是先明确是不是肺炎,然后再针对处理。
急诊开出的胸片,影像科是从来不耽误的,很快就过来给患者拍了胸片。结果也迅速出来了,左肺有少许炎症。
这让老马头痛。单纯看患者的症状,似乎肺炎很严重。但胸片看到的,又出乎老马意料,因为肺炎很轻微,根本不大可能引起这么明显的症状。
这时候抽血结果也出来了,血常规是正常的,白细胞没有升高。这就更加不像是肺炎引起的缺氧、呼吸困难啊。老马隐隐觉得不妥。白细胞是人体卫士,专门对付细菌的,如果真有肺炎,意味着身体有细菌感染,那么白细胞计数一般都会升高的,但她并没有显著升高,这有些奇怪。
不管怎么样,先吸氧,补点液体,用些抗生素再说。稳住生命体征,就有时间慢慢观察。
急诊科医生有是思维习惯的,呼吸困难的病人,除了考虑肺炎,还要看考虑肺癌、肺栓塞等肺部疾病,眼前这个年轻的女病人,没有卧床病史,没有妊娠,没有长期口服避孕药等高危因素,血液不会很粘稠,不大可能是肺栓塞。老马也没有往这方面考虑,如果必要,可以完善胸部CT检查,那就一目了然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医客熊猫君的综合整理,原文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