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机械通气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普及,而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人员做好呼吸机管路护理,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十分重要,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机械通气患者的相关护理要求。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气道护理、呼吸机管路管理和口腔护理等三个方面。
一人工气道的护理1.气管切开的患者换药用无菌剪口纱或泡沫敷料。无菌剪口纱每日更换1次,如气管切开伤口处渗血、渗液或分泌物较多时及时更换。泡沫敷料3-4天更换1次,完全膨胀时需要及时更换。
2.保持适当的气囊压力:机械通气患者应定期(每4小时)监测气囊压力,在保障呼吸机正常通气的同时,尽量使压力维持在25~30cmH2O之间,避免充气过足导致呼吸道周围黏膜缺血坏死。漏气或充气不足可导致气囊压力不足,容易引起误吸从而继发感染。鼻饲前监测气囊压力,防止鼻饲液返流入肺,造成感染。
3.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要妥善固定,每班观察记录气管插管置入深度。
4.声门下吸引:上气道分泌物可聚集于气管导管球囊上方,造成局部细菌繁殖,分泌物可沿气道进入肺部,导致肺部感染。因此,对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建议使用具有声门下气囊上吸引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
二呼吸机管路的管理1.呼吸机清洁与消*:应遵照医疗机构的消*要求及呼吸机的使用说明书规范进行,所有一次性部件使用后应按照卫生部门相关规定丢弃并保证环境安全。
2.呼吸机管路的固定:妥善固定呼吸机管路,避免牵拉、打折、受压及意外脱管。
3.呼吸机管路凝集液:呼吸机管路的位置要低于人工气道,且集水罐处于管路最低位置,确保冷凝水的有效引流,防止管路中的冷凝水导致呼吸机误触发,或冷凝水反流导致误吸。呼吸机管路中的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使用含氯消*液(mg/L,浸泡30min,多重耐药菌感染浓度调整为mg/L)处理后倾倒。
4.呼吸机管路的更换:机械通气患者无需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防止频繁地更换从而增加污染,但当管道破损或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一次性使用物品(如人工鼻等)遵照厂商要求及时更换。
5.湿化器的维护:
(1)湿化器的选择:机械通气患者可使用含加热导丝的加热湿化器(HeatedHumidifier,HHs)或热湿交换器(HeatandMoistureExchangers,HMEs)作为湿化装置。
(2)湿化器的更换:含加热导丝的加热湿化器无需常规性更换。功能不良或疑似污染则需更换。若使用热湿交换器,每5~7天更换一次,当热湿交换器受到污染、气道阻力增加时应及时更换。
(3)湿化器的温湿度设定:机械通气患者建议Y型接头处气体温度为34℃~41℃。无创通气患者使用主动湿化可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和舒适度。
(4)湿化效果的评估:及时评估湿化效果,作为调整湿化的依据。
湿化满意:痰液稀薄,可顺利吸引出或咳出,人工气道内无痰栓;听诊气管内无干鸣音或大量痰鸣音。
湿化过度:痰液过度稀薄,需不断吸引,听诊气道内痰鸣音多,患者频繁咳嗽,烦躁不安;人机对抗,可出现缺氧性紫绀,脉搏及氧饱和度下降,心率、血压改变。
湿化不足: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或咳出;听诊气道内有干啰音,人工气道内可形成痰痂。患者可出现烦躁、紫绀及脉搏氧饱和度下降等。
(5)湿化液更换:呼吸机湿化罐内添加的灭菌注射用水(或灭菌蒸馏水)应每24h更换。
三机械通气患者的口腔护理推荐使用含0.12%氯已定成分的口腔护理液进行口腔护理,每天≥2次,可根据患者病情和口腔清洁情况适当增加频次。
原创